5月14日下午,一場臨近建校20周年慶典日的系列專題講座在弘毅音樂廳隆重舉行,此次講座由校慶學術活動組主辦、外國語學院承辦,特邀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二級教授、翻譯學科負責人、民航英語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航空外語課程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主持人及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張艷玲教授擔任主講,題目為“國際勝任力培養與外語學習”,講座由副院長張絢主持,外國語學院常務副院長滕建輝、黨支部書記吳思和200余名師生參加了講座。

張艷玲教授立足全球化發展大趨勢,緊扣工科院校外語方面的人才綜合培養特色,融合中國民航大學的創新實踐,對外語在國際勝任力方面的培養路徑進行了系統闡釋,既介紹了高屋建瓴的理論建構,又講解了切實可行的智慧實踐,為外語學子在新時代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具體的指導。
一、觀瀾索源:全球大變局進程中外語的功能與作用
張教授以深邃的學術洞察力,剖析了新型國際形勢背景下全球治理的深刻嬗變。她指出,當代全球化進程正在經歷文明互鑒、技術革新與制度創新的三維重構。東方文明煥發新生機,智能科技重塑發展邏輯,各國制度尋求新平衡。全球治理體系日臻完善,向著綜合、均衡、可持續的方向演進。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主權原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贏理念,國際秩序迎來歷史性轉型。在這一進程中,外語起著重要的作用,發揮著國際勝任力載體的功能,承載著文明交流互鑒的跨文化溝通使命,促進著全球化的合作與發展。
二、能力升躍:國際勝任力的進階之路
張教授以縝密的學術思維,梳理了從國際理解到國際勝任的演進脈絡,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4年提出的國際理解教育奠定了全球勝任力的思想基石。這種理解不僅是身份認同的覺醒,更是文化互鑒的智慧。隨著“全球勝任力”概念的提出,教育實踐需要處理好三重辯證關系: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尋求平衡,在文化自信與開放包容之間保持張力,在專業精進與跨界融合之間探索新路。張教授強調,尊重語言文化差異是理解的起點,平衡發展是勝任的關鍵。
三、素養重構:國際勝任力的核心素養
張艷玲教授重點闡述了國際勝任力的核心素養框架,分析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7年提出的全球勝任力模型,強調知識技能與態度價值觀的雙重維度,包括分析全球議題、理解多元文化、跨文化溝通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認知、人際和個人三個層面的素養體系,涵蓋語言能力、全球議題認知、跨文化溝通等實踐能力。張艷玲教授特別強調,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人文科技素養、外語能力,同時扎根中國文化的國際化人才,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關鍵。這種復合型人才既要通曉國際規則,又要保持文化自信,才能在參與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四、守正創新:外語學習的范式轉型
張艷玲教授結合航空領域的生動案例,闡述了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和成功路徑。她強調,新時代外語學習必須突破傳統語言技能培養模式,實現“三個轉變”:從單純語言學習轉向“語言+專業”的復合型培養;從工具性應用轉向批判性思維培養;從單一交流能力轉向跨文化勝任力提升。要充分理解外語的三大功能:政策工具,用于實現國際和國內政策目標;認知工具,有助于個人和國家構建認同感,加強國家、地區、組織以及個人的認知和認同;交際工具,用于促進不同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成為“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復合型人才。
在互動環節,與會師生就“如何做到外語+專業,提升國際傳播力”等問題與張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張教授建議要構建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專業知識與語言能力相融通,理論研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短期突破與長期積累相促進。

最后,常務副院長滕建輝分享了講座感想,結合張教授的講座內容鼓勵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弘揚愛國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把個人小我融入國家大我,為祖國的發展做貢獻,并提出外國語學院以建校20周年為新起點,重點推進以下工作:一是加強專業建設,打造“外語+專業”特色方向;二是優化課程體系,開發更多具有行業特色的外語課程;三是加強國內外的交流合作,拓展學生深造和就業的機會。
本次講座開拓了視野,啟迪了心智,助力外國語學院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培養。外國語學院將以此次講座為契機,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推進“四新”課程建設,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國際勝任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外語人才,為下一個二十年的輝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