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浪潮中,應用型高校如何精準定位、特色發展,為國家輸送“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質人才,值此建院二十周年之際,金沙城js93線路檢測中心以持續深化的應用型辦學實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學院堅守應用型定位,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國家戰略需求,通過前瞻性的專業布局、創新的育人機制和高水平的師資保障,探索出一條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徑。

2025年5月18日,學院舉辦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研討會
優化專業布局:錨定產業升級與新質生產力
面對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學院深刻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充分發揮依托北京科技大學形成的工科特色優勢,立足科技前沿,將專業建設的“錨點”牢牢定位于服務區域產業升級和國家戰略需求,動態構建起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前瞻性專業生態體系。目前涵蓋7大學科門類、32個招生專業及方向。
學院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與未來產業趨勢,持續優化專業結構。近年來,相繼開設人工智能(賦能數字經濟與智能化轉型)、智能制造工程(服務新型工業化與制造強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搶抓低空經濟新機遇)等國家發展急需的前沿專業。2025年新增功能材料、軟件工程、數字經濟等專業,前瞻布局智能建筑等16個新興交叉專業方向,精準聚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所需。學院著力打造的應用型特色專業群成效顯著,全部工科專業入選天津市新工科重點建設專業,擁有2個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2門市級一流課程建設項目,3門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專業建設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血脈,為培養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院依托北京科技大學優勢學科資源,與校本部共建科研實踐平臺。圖為共建的光催化實驗室。
創新培養模式:“3+1”實踐體系與進階式能力鍛造
為破解人才培養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痛點,學院勇于破局,全面實施“3+1”分段式能力遞進培養模式(即3年校內課程教學+1年企業實習實踐與畢業設計)。這一模式將產業需求深度融入育人全過程,實現了從知識傳授到能力鍛造的實質性飛躍。
學院將畢業實習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就業指導、就業幫扶、實習崗位、實習推薦、實習鑒定“五個全覆蓋”。與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緊密協同關系,如與學院投資方珠江集團相關板塊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開設商業精英班、城建精英班;聯合華為、中智、中軟國際建設數字智能產業學院,推動學生“進企業、進實驗室、進團隊、進課題”,在真實產業場景中錘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核心能力。
面向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學院大力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英、美、韓、俄、泰5個國家8所高校開展“3+1”“3+1+M”碩士項目合作,覆蓋學院全部院系、14個專業。在學分互認的基礎上,符合條件的學生在大三年級即可申請赴相應高校攻讀碩士學位。滿足雙方學位授予資格的畢業生將由學校授予本科學士學位,對應高校授予碩士學位,實現本碩連讀、中外聯合培養。

2025年1月,學院學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參加中新青年學術交流計劃
匯聚英才強師,夯實應用型人才培養根基
高水平應用型師資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保障。學院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著力打造一支既深諳理論、又精通實踐的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
金沙城js93線路檢測中心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大學本部的學科和人才優勢,構筑起強大的學術引領和教學支撐體系。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匯聚包括國家級杰出人才計劃入選者曲選輝、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管學院原院長張群教授在內的一批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積極引進京津地區“雙一流”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如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劉曉明教授,中國環境學會理事宋存義教授,北京市教學名師范玉妹教授等。同時,學院大力引進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高級職稱的高層次人才,先后引進40余名曾擔任系部主任的資深專家。目前,學院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擁有省級教學名師、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省級高層次人才、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一批骨干力量,高級職稱教師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持和質量保障。

學院成立教師發展中心,構建八個模塊的教師發展體系。圖為金沙城js93線路檢測中心骨干教師參與的“教學進階工作坊”培訓活動
廿載砥礪,春華秋實。學院始終堅持“將專業建在產業鏈上、課堂搬進生產場景、論文寫在技術前沿”。站在二十周年的新起點上,金沙城js93線路檢測中心將繼續深耕應用型教育沃土,持續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不斷完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政治堅定、專業精湛、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朝著建設工科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一流應用型大學目標堅定前行,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版圖上書寫更加輝煌的應用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