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曹文斌,材料與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專家、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國際標準委員會委員、全國工業陶瓷標準委員會委員、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中心-無機非金屬行業中心副理事長、中國硅酸鹽學會溶膠凝膠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程陶瓷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擔任國際國內學術期刊雜志副主編、編委等。長期從事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培養工作,主講課程《材料物理性能》入選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主要從事新型無機功能材料研究。主持國家“86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25項;編制/修訂國家標準6項。獲評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市優秀教師獎等榮譽,獲省部級獎4項。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浪潮中,教育家精神成為引領教育前行的重要力量。材料與環境學院始終秉承“立德樹人、服務社會”的宗旨,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在育人理念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思政與教學實踐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與實踐。值此二十周年校慶之際,學院全面總結近年來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創新舉措與豐碩成果,并立足新時代需求,擘畫未來發展藍圖,以期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一、育人理念創新與實踐
1.緊跟時代步伐,構建新工科與多學科交叉融合育人體系
材料與環境學院深刻認識到新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新工科建設的號召,緊跟新材料、新能源、綠色制造、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步伐,構建了以“應用型、全流程”為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體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領域,制定了2020版、2022版和2024版(新工科版)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功能材料”兩個專業,涵蓋了人文社科、數學自然、學科基礎、專業核心、專業選修、專業通識、實踐訓練、職業發展與創新創業等八大培養模塊。通過“3+1”培養新模式,學生在前三年扎實掌握專業課程的基礎上,最后一年通過科研項目、企業工程項目等載體開展實踐實訓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應用與創新能力。針對傳統育人模式下學科交叉融合不足的問題,構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體系。環境工程系針對“智慧環保與監測”和“碳中和與新能源”方向,新開了“碳監測與碳核算實訓”“物聯網智能環境綜合實驗”等15門課程,將環境工程與智能、材料、信息、能源等學科有機融合。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2.強化實踐育人,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
通過與企業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共建企業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學生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際工程項目,鍛煉了專業應用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通過競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以學科競賽為驅動,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科技競賽。在競賽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取關鍵數據,提升了動手能力,通過競賽需求反饋到實驗室建設,促進了實驗室功能提升和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實現了“教學相長、賽教互促”。
3.緊跟行業趨勢,更新育人內容與方式
學院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及時調整育人理念和課程設置,以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材料系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領域,不斷更新課程內容,引入行業前沿技術,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接軌。環境系則緊跟“雙碳”目標等國家戰略,及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相關方向和課程。學院邀請行業專家進課堂,舉辦前沿講座,拓寬學生視野,使其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需求。同時,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確保課程的實用性和前瞻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師資隊伍建設與成長
1.構建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發揮領軍專家引領作用
學院積極構建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團隊,形成了以領軍專家為主導、骨干教師為支撐、外聘學者為協同的教學科研團隊。領軍專家不僅為本科生授課,還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課程開發,為青年教師樹立了榜樣,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課程開發,推動新工科建設和教學改革。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引導青年教師熱愛教學、樂于教學,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
2.注重青年教師培養,實施導師制與團隊協作模式
通過實施導師制和團隊協作模式,幫助青年教師盡快站上講臺、站好講臺。骨干教師積極吸納新教師參與一流課程建設,主動落實學院青年教師導師制。青年教師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課程開發、教學研究和科研項目,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類教學競賽和學術交流活動,拓寬視野,提升綜合素質。通過團隊協作模式,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教學團隊共同制定教學大綱、編寫教案、組織教學研討。青年教師在團隊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成長機會,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3.鼓勵教學科研并重,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學院鼓勵教師教學科研并重,通過教學研究和科研項目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科研項目,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師通過參與新工科建設和教學改革項目,推動了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和創新。在環境工程系,教師們則通過參與“雙碳”目標相關的科研項目,推動了學科前沿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同時,學院還注重教師的國際化視野培養,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通過教學科研并重和國際化視野培養,學院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課程思政與教學實踐融合
1.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
學院在專業課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在材料系,《材料性能》《材料分析方法》等課程中,教師們通過介紹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成就和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教師們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工匠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在環境工程系,《環境影響評價》《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課程中,教師們通過強調環境評價的公正性和社會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同時,教師們還介紹我國在水污染治理、碳中和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通過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專業課程,學院實現了育才與育人的統一。
2.案例教學融入,提升教學效果
學院注重案例教學在課程思政與教學實踐融合中的應用。在材料系,教師們通過引入企業技改項目案例,將生產實際問題帶入課堂,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同時,教師們還注重引導學生從生產實際中凝練科學問題、解決技術難題,培養他們的工程素養和實踐能力。在環境工程系,教師通過引入企業因忽視環保責任而受到處罰的案例,讓學生討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底線。同時,教師們還介紹積極踐行環保理念、實現綠色發展的企業案例,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通過案例教學融入,學院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還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觀。
3.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院注重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們通過實施“教學做用”一體化課程建設,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教師們還鼓勵學生自主組建課程學習興趣小組,開展個性化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提升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李婧男老師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讓《環境化學》課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明顯增強。注重學習評價的即時性和實效性,將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采用探究討論、論文綜述、報告答辯等評價方式,實施德智體美勞全方位評價。
材料與環境學院通過育人理念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思政與教學實踐融合等多方面的努力,踐行了教育家精神,推動了學院各專業的內涵式發展,構建了新工科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育人體系;強化實踐育人,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緊跟行業趨勢,更新了育人內容與方式;注重師資隊伍建設與成長,構建了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團隊;鼓勵青年教師培養和教學科研并重;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未來,材料與環境學院將繼續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不斷探索和實踐,站在二十周年的新起點,學院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謀劃未來發展,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為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