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主題采訪高校行活動來到中國民航大學。學校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學”為奮斗目標,就瞄準國家、省部級重大項目組織實施科研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民航熱災害防控與應急研究型創新團隊、航電系統適航技術研究型創新團隊、雙碳和發動機安全性研究型創新團隊、航空地面特種設備研究型創新團隊的項目展示,讓大家看到了這所民航特色高校面向國家和民航行業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方面取得的亮眼成績。
科技創新特區
為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力
為提升學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驅動、民航高質量發展和區域產業對接中的科技支撐能力,中國民航大學打造了一個學科發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科技創新特區”——科技創新研究院。科技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民航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周曉猛介紹,研究院堅持“構筑大平臺、匯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做出大貢獻、產出大成果”的發展理念,以搭建高端科研平臺和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創新團隊為工作重點,遵循“目標導向、資源整合、交叉融合、重點突破”的方針,創新人事聘任和管理模式,打破學院與學科壁壘,圍繞發展目標,建成服務民航高質量發展理論、技術、標準的策源地和先進自主裝備的研發地。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定位于超前探索、領先創新,以國際發展趨勢、國家發展必須、民航高質量發展必爭、基礎積累厚重為依據,圍繞學校“五縱一橫一園”戰略布局,設立民機安全性與適航研究院、空域融合安全運行研究院、四型機場研究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通用航空與智能網聯研究院五大研究院,以需求導向、開放流動、深度融合、協同創新為建設原則,以科研促進學科、學科支撐科研、科研教學協調發展、實現高端人才培養為導向,以校聘創新團隊為單元,創新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探索研究院建設路徑,實現“管人和管事相統一”,實現“研究院與學院和諧共生”。
好項目
為民航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力量
采訪中,中國民航大學重點介紹展示了科技創新研究院的五大研究院團隊項目,讓大家直觀感受到中國民航大學在航空領域的超強實力。當雙碳和發動機安全性研究型創新團隊專家楊曉軍拿著一根竹子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很難想象這會跟科技含量很高的民航項目相關。楊曉軍表示,這根竹子是可以讓飛機“吃飽喝足”進行高空翱翔的航空燃料原料。據介紹,中國民航大學及合作單位以蘆竹為原料,在實驗室制得生物航油組分,經分析測試樣品熱值、密度、冰點、運動粘度等關鍵指標符合相關標準要求,不必氣化和深度脫硫,可有效降低能耗,通過工藝優化調整組分甚至可得到100%的蘆竹生物航油。

此外,以航空發動機安全性與適航實驗室的軟硬件平臺和團隊的師資隊伍為基礎學校與中國航發商發共同成立了商用發動機復雜系統安全聯合創新中心,聚焦國產商用航空發動機的難點問題,校企合作、集智攻關,助推國產大飛機早日換裝“中國心”。在學校的帶領下,團隊首次提出并建設了轉子非穩態熱致振動試驗系統,填補了當前國內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相關研究成果為搶占適航國際話語權、形成下一代適航規章的中國方案提供了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航電系統適航技術研究型創新團隊一直致力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民航領域的應用工作,在北斗機載設備適航標準制修訂、適航審定技術研究等方面深耕十余年。團隊專家王鵬提到,北斗民航應用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沒有相關適航標準可以參考,這也是其在民航領域一直沒有被應用的主要原因。當面臨這樣從一個從0到1、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時,團隊成員充分發揮了不怕挑戰、迎難而上的精神,主動請纓,承擔起了北斗適航審定技術的研究工作。團隊與行業多家研發單位聯合攻關,共同探索出基于北斗三號的機載設備適航標準與符合性路徑,形成了北斗機載設備CTSO及MOPS建議稿6份,其中5份已經通過中國民航局正式發布,實現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導航技術在中國民航的落地生根,推進北斗適航標準國產化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