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經濟學院全體教職工齊聚教師發展中心明德坊,召開學期末教學研討會。會議聚焦“從廿年到卅年”的人才培養長遠命題,深入探討在全球變局、科技革命與經濟發展轉型背景下,如何系統性重構人才培養的理念、體系與路徑。經濟學院院長段文斌教授做主題報告,為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全面思考框架。
一、觀大勢:時代變局重塑育人坐標系
段院長指出,當前人才培養需置于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中審視。
全球化變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去全球化、逆全球化趨勢凸顯,“脫鉤斷鏈”“小院高墻”等現象沖擊原有產業鏈體系,而中國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擴大“朋友圈”的理念,為人才培養提出了“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根基”的新要求。
科技革命驅動:“新質生產力已在實踐中形成”,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判斷揭示了“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生產生活方式的顛覆性影響。新技術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要求人才突破傳統知識框架,具備創新思維與跨領域整合能力。
經濟發展轉型:我國依賴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勞動力成本上升與資源約束強化凸顯“生產率提升”的核心價值;全球“中心-外圍”經濟格局下的不平等交換,則要求人才既能參與國際競爭,又能推動價值鏈升級。疊加經濟增速放緩與就業彈性下降帶來的“雙重就業壓力”,培養“高質量、適配性”人才刻不容緩。
二、明理念:回歸教育本質,從“分類篩選”到“成長賦能”
段院長引用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的名言“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強調育人理念需跳出“優績暴政”陷阱。他以美國教育分層導致社會撕裂為鏡鑒,提出人才培養應堅守“多樣化成才”原則,關注學生個性差異,通過線上線下、校內外資源融合的“曠野沃土”式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釋放潛能。
借鑒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科學是內在統一整體”的觀點提出,構建“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系統思維,回歸教育本質既要“學會知識技能”,更要“學會做人做事”,在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中成長為“完整的人”。
三、建體系:三級課程架構適配時代需求
基于上述理念,經濟學院規劃了“基礎-專業-方向”三級課程體系,實現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三全育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機融合:
A類課程筑牢根基:涵蓋政治素養(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核心)、文化修養(語文)、邏輯工具(數學與計量)、跨文化交流(外語)、健康體魄(體育)及數字技能(ICT),夯實綜合素質;
B類課程強化專業:聚焦經濟學核心理論與方法,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統計與計量等,構建“理論+工具”的雙層支撐;
C類課程對接產業:分數字經濟(含 Python 編程、大數據應用)、金融工程(含證券、期貨等實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含雙語商務課程)三大方向,精準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
四、抓實踐:教學活化與論文提質鍛造核心能力
段院長強調,人才培養需實現“知識活化”與“實踐做實”。教學過程需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為原則,通過系統化大綱設計、案例互動、過程性考核,將理論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環節則以“五章二十條”規范流程,從開題報告聚焦現實問題,到中期檢查校準方向,再到答辯檢驗創新能力,實現“學用結合”的閉環。
此次教學研討會凝聚全院共識:在全球化逆轉與科技革命交織的時代,人才培養不再是“批量生產”的工業流程,而是“因材施教”的生態工程。經濟學院將通過理念回歸、體系重構、實踐創新,著力培養既能“抬頭看路”把握時代趨勢,又能“低頭拉車”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人才,使其在新質生產力浪潮中勇立潮頭,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貢獻力量,最終實現個人成長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
